|
距萊特兄弟發(fā)明飛機僅6年,中國的第一架自制飛機就翱翔在了美國上空,并打破了萊特兄弟創(chuàng)造的飛行紀錄。
中國飛機為什么會在美國起飛?這些年制造了哪些國產飛機?有多少走向了海外市場?
飛機不成,誓不返國
1903年萊特兄弟完成人類首次載人動力飛行,這一消息很快傳遍了全球,這也深深刺激到了在美國學習的機械制造師——馮如。
他敏銳意識到飛機對于未來國家安全的重要作用,認為「倘得千只飛機分守中國港口,內地可保無虞」。
考慮到清政府正處于內憂外患之中,國內既無技術支持,也沒有安定的環(huán)境做科研,馮如決心留在美國,并在家信中寫下:飛機不成,誓不返國。

于是,他在美國開設了廣東制造機器廠,在僅有7.5平方米的廠房里研制飛機。
1909年,一架被命名為「馮如一號」的飛機橫空出世。
這是中國人自行設計、研制、生產的第一架飛機。該機為雙翼、構架式機身,發(fā)動機安裝在下翼中央的推進式、鴨式操縱面布局。
馮如駕駛「馮如一號」在奧克蘭試飛成功。首飛800米的成績比萊特兄弟的飛行紀錄還要遠500多米。
后來,馮如不斷改進飛機技術,并回國開設飛機工廠。遺憾的是,在1912年8月25日的廣州飛行表演上,他犧牲了,年僅28歲。
馮如用短暫的一生,給中國航空留下了無限的財富。一方面,他與「馮如一號」讓中國人在戰(zhàn)亂紛飛的年代第一次站在世界巔峰。
美國《三藩市考察者報》曾贊譽馮如為「東方的萊特」,并驚呼「在航空領域,中國人把白人拋在后面了!
另一方面,「馮如一號」開創(chuàng)了中國航空史,激勵了更多國人投身于自主研制飛機的航空事業(yè)中去。
百年迭代,崢嶸歲月
哪些飛機是中國制造?
隨著民航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,研制出可量產的國產民用客機和運輸機的需求提上了日程。
仿制初嘗試
1954年,新中國第一架飛機「初教-5」制造成功。該機借鑒了蘇聯(lián)教練機,共生產379架,為我國飛機制造業(yè)打下堅實基礎。
上世紀七十年代,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小型客機「運-7」投入運營。該機參照了蘇聯(lián)「安-24」飛機,載客量約60人,執(zhí)飛國內55條航線,往返武漢、長沙等56個大城市間,成為當時國內航線上的最大機群。
同時期,借鑒波音707-320C型飛機的大型客機,運-10研制成功。但是,這個能容納178人的飛機因資金損耗等原因并未量產。
改型研制階段
隨著民用飛機工業(yè)逐步向國際先進水平靠攏,我國于1982年研制出了運-12,并成功取得了國際適航機構合格證。
一年前,旅客還能在大連—長海航線體驗。該飛機票價100元左右,機上沒有空乘人員,在后座看機長操作飛機還別有風味。
隨后新舟60亮相,該機是在國內外航線上唯一批量投入商業(yè)運行的國產支線客機,執(zhí)飛西安周邊、煙臺—大連等航線。
國內不少航線還有新舟60。圖源:航旅縱橫
有了新舟飛機的經驗積累,中國更進一步研制出ARJ21,這是我國第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支線飛機。
航旅縱橫數(shù)據(jù)顯示,ARJ21近一年來執(zhí)飛近200條航線,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、首都國際機場等都能看到其身影。
近日,國航、東航公開定增方案,擬通過募資共引進33架ARJ21客機。以后,旅客將有更多的機會打卡體驗。
自主研發(fā)大飛機階段
ARJ21支線客機的成功僅僅是階段性的,中國還需要自己的大飛機。
近期,代表中國最先進客機生產技術的C919逐步走向商業(yè)化運營的正軌。
與此同時,C929大型遠程寬體客機的研發(fā)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,不久的未來,我國將擁有能承載280名旅客的大型客機。這兩款機型的成功研制和投運,才能讓中國真正實現(xiàn)大飛機夢,成為全球為數(shù)不多掌握大型客機制造技術的國家。
馮如1號、運7、新舟60/600、ARJ21、C919、CR929...這一串串響亮的名字是中國永不停歇,追求自主創(chuàng)新的時代印記。
國產飛機出海到底有多難?
百年來,國產飛機也有一些出海成績。運12系列飛機出口到了巴基斯坦、秘魯、斯里蘭卡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(qū),其中包括加拿大等發(fā)達國家。
新舟60交付至非洲、拉美、東南亞、獨聯(lián)體與南太平洋等區(qū)域的17個國家。而ARJ21也迎來海外首個客戶。
但國產飛機出海還有很多挑戰(zhàn),ARJ21、C919等目前都未取得歐美適航許可,這意味著國產飛機的海外市場并不廣泛。
此外,中國缺乏飛機出海經驗。海外運行對于培訓、航材、維護以及使用等都相較國內大有不同,這些問題讓飛機出海層層受阻。
但縱使前路充滿艱險,中國仍會在自主創(chuàng)造大飛機的道路上堅定走下去。
這不僅是向世界證明我們的航空實力,更是以行動告慰馮如等為中國航空事業(yè)奉獻一生的前輩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