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20-04-25 21:27來源:@英國那些事兒 作者:中國通航
|
在法國和德國的幾百米的高空,人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副場景: 一個滿頭白發(fā)的老大爺駕著一架簡易的超輕型飛機,而他周圍總是不遠(yuǎn)不近地跟著一群隊形整齊的鳥,大爺有時候還會伸出手去摸一摸這些一起飛行的鳥....
不知道的人看到這樣的畫面,大多會以為老爺子在表演飛行特技,其實,這個人和鳥類和諧共飛的場景背后,是一段關(guān)于別離的故事。
原來,這些鳥兒都是老大爺從出生就養(yǎng)育的,而這一場共同的飛翔,既是鳥兒們的成人禮,更是大爺和鳥兒們的別離之旅.....
![]() 今天我們要說的,就是這位外號“鳥人”,帶著鳥兒飛翔了20年的法國大爺Christian Moullec的故事。
![]() 一切,得從20年前說起….
1995年,原本是氣象學(xué)家的Moullec駕著他的超輕型飛機在天空上觀察天氣,卻偶然看到了一群從身旁飛過的候鳥——小白額雁,他突然想起,每年這個時候,自己在附近飛的時候,都會看到這群小白額雁,候鳥嘛,年復(fù)一年定時遷徙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然現(xiàn)象了。
然而,那一天他卻猛然意識到一個問題,這群小白額雁每年走的竟然都是同一條路線,從德國飛去瑞典,又從瑞典飛回德國。
無論飛行途中的天氣狀況有多糟糕,路途有多么艱辛,這群雁都義無返顧,執(zhí)意要一條道走到黑。不僅這一群,其他的小白額雁群,也都是死心眼地只走這條唯一的從德國到瑞典的遷徙線路。
這不由得引起了Moullec的興趣,他當(dāng)然知道候鳥的遷徙線路是無數(shù)代前輩,在上萬年的環(huán)境變遷中,進化積累下來的,但問題是,近百年來,人類的活動已經(jīng)極大改變了候鳥遷徙路上的環(huán)境,無論是地貌,空氣,光照,甚至食物分布。
然而,這些勇敢而頑強的候鳥們,依然沿著祖先選定的線路,一年又一年地原路遷徙。
遷徙,又是候鳥生命周期中最為艱苦和死亡率最高的階段,
Moullec開始擔(dān)心起一個問題,候鳥們長期埋頭走這一條固定的,由于人類近百年活動而變得極端危險的路線,即便再堅強不屈,也會一年年消亡殆盡!
于是他決定,想想辦法幫助候鳥們改變原來的遷徙路線,開辟多幾條新的,更安全的遷徙路線!
他決定就從小白額雁開始實驗,他駕著超輕飛機飛到遷徙的雁群中間,要讓這些雁跟著自己飛,飛一條更順暢的路線。
然而令他無可奈何的是,無論他對著雁群里無論是頭雁還是跟隨雁叫喊,甚至用手撥動,白額雁們都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既定方向前進,對Moullec熟視無睹。
![]() Moullec又駕著超輕飛機飛到雁群前面去,然后轉(zhuǎn)向,希望雁群能跟隨他一起轉(zhuǎn)向,卻發(fā)現(xiàn)小白額雁們依然對他視若空氣….
嘗試了很多次之后,Moullec無比沮喪地認(rèn)識到:
小白額雁這一類候鳥,只會跟隨自己的同類頭雁,Moullec作為一個人類,既非同類,又沒有感情基礎(chǔ),憑啥你在前面蹦跶兩下,就想著能把我們拐跑?
在請教了鳥類專家之后,Moullec決定,為了讓候鳥改變遷徙路線,提出一個大膽的計劃:
想讓鳥跟著自己飛不是不可能,因為自己必須是雁群的——媽媽
原來,鳥類有個“印記效應(yīng)”的天性,那就是破殼而出后見到的第一個活物,會被它們認(rèn)定為自己的母親!
如果Moullec可以將一群候鳥從出生就開始養(yǎng)起,那就可以用“母親”的身份訓(xùn)練它們,讓它們跟隨自己遷徙,不就能開辟新的遷徙線路了嗎?!
![]() Moullec醍醐灌頂,立刻決定開始這項“重建候鳥遷徙路線計劃”,他從動物保護機構(gòu)弄來了一群小白額雁蛋,開始人工孵化起來,小白額雁破殼那幾天,是Moullec這位準(zhǔn)媽媽最緊張的時候,他唯恐錯過了出生的剎那….
終于,10多只小白額雁出生了,Moullec成功地守到它們破殼,當(dāng)上了它們的“媽媽”,從那以后,這群小家伙就和Moullec形影不離了。
主動當(dāng)了小白額雁們的“養(yǎng)母”之后,Moullec才體會到當(dāng)媽的不易,不但要教會它們找食物,還經(jīng)常領(lǐng)著它們下河游泳,在Moullec家附近的河里,人們常?吹10多只小白額雁,緊緊地帖著一個法國中年大叔的腦袋….
![]() 小白額雁們一天天長大,終于要成年了,也到了Moullec實施他”重建候鳥遷徙路線計劃”里最重要的步驟——教會它們遷徙了...
他開始試著駕超輕飛機帶小家伙們飛翔,一開始,小家伙們有些躊躇,但很快就一個接一個地飛上藍(lán)天了,它們排成固定的隊形,緊緊跟在Moullec的飛機周圍…..
|
上一篇:時隔63年!一代神機又首飛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