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21-08-20 11:25來源:中國民用航空網(wǎng) 作者:通用航空
|
飛機的部件幾乎都是王強自己用舊物改造的 王強也不放棄,模型越做越大。他不畫圖紙,就按照自己的思路買幾根破鐵管焊出架子,18塊錢一根,一共用了6根。發(fā)動機是用老雅馬哈摩托車的發(fā)動機改造的。 2005年7月份,他第一次試飛,行前測試一直出問題,直到黃昏才弄好。當(dāng)時飛得很低,只有2米高,但是在場所有人都沸騰了,王強自己也很是驚訝。 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的飛行練習(xí),這架飛機最終飛到了400米高。王強家距離試飛的地方有兩公里路,他每次都要和住在隔壁的壯漢兩個人扛著機身從農(nóng)田里穿過去。
王強在郊外的馬路上開著自己飛機 剛開始的時候,王強和別人說自己是造飛機的,很多人不相信。有一次他騎著輛破摩托去加飛機的油,被工作人員鄙視,說他有毛病,結(jié)果過一會兒他真的把飛機開去了加油站。“那人都傻眼了。加完了我油門一踩,唰的一聲就開走了。” 王強曾一度想專職搞飛機事業(yè),但是很難維持經(jīng)濟(jì)收入,家里還有孩子要養(yǎng),他只能一邊工作一邊造飛機。 目前,王強的飛機最高已經(jīng)飛到了1500米高,他還致力于為其他民間造機者提供買得起的配件。他對我說,“中國這么大,愛好者這么多,如果大家都有自己的創(chuàng)新和設(shè)計,遍地開花,那該有多好?”
王強在圖紙旁畫的畫
王強的兒子,他說“爸爸造飛機,我長大了要造火箭” 賠錢、賠時間、甚至賠命的‘三賠’事兒 和圈子里的不少人比起來,王強的經(jīng)歷算是幸運的。我至今還記得拍攝中他們常說的一句話,“做飛機就是個賠錢、賠時間,甚至有可能賠命的‘三賠’事兒。”
袁相秋在自家天臺試飛自制的飛機模型 1952年生的浙江臺州天臺市人袁相秋,20歲就開始研究飛機,等到40歲才有能力著手制造。他回憶,“周圍全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(nóng)民,我上哪里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啊。” 1996年,袁相秋去縣城買年貨,偶然發(fā)現(xiàn)了《航空知識》雜志,坐在門口臺階上就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,直到天黑,把年貨忘得一干二凈,回家被老婆大罵一通。
袁相秋造過8架飛機,現(xiàn)在只剩下3個輪子,其他的都被家人當(dāng)廢鐵賣了 之后,他改善了第四架自制飛機,并成功上天。盡管飛行高度大概只有1米,時間只有幾秒鐘,袁老依然激動不已。 這幾年因為農(nóng)村建設(shè),場地受限,他已經(jīng)沒辦法再造飛機了。他給孫子取名“晨翔”,因為自己的每次試飛都是在清晨,想把夢傳遞下去。
曹正書在家中 四川綿陽安縣的曹正書因為家窮沒有讀過書,一字不識,圈內(nèi)廣為流傳的飛行雜志他完全看不了,全靠自己摸索。 他稱量鴿子的身體比例,以此為模版設(shè)計;還在自己家辦了個簡陋的農(nóng)機維修站,幫村民維修各種機械積累經(jīng)驗,順便撿些別人不要的部件改造了用在自己的飛機上。 |